含义解读
流动性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经济学家将利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时,单单依靠调整货币政策无法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极低的利率和国民总支出水平不会发生变动的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百度百科如下:
https://baike.baidu.com/item/流动性陷阱/3489234?fromtitle=流动偏好陷阱&fromid=9788871&fr=aladdin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六版 宏观部分对“流动性陷阱”的讲解如下,原书P432: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因为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所以当利率(这里代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当利率低到极限时,此时债券价格也会高到极限了。这时候人们认为利率都这么低了,肯定已经低到极限了,未来不可能再下降了,一定要开始上升了。又因为利率与债券价格成反比,因此人们也就认为债券价格都高到这么离谱了,一定已经高到天花板了,未来不可能再继续高了,一定会开始价格下跌了。
因而人们都不看好未来债券的价格,都预期未来债券价格一定会持续下跌(利率持续上升),因此都纷纷不看好未来的债券,因此都会将现在手上所持有的所有债券都赶紧换成现钞攥在手心里,来让自己放心。这时候,即使人们手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现钞,人们也会将它们都仅仅攥在手心里,或者藏在枕头下,绝不会拿这些钱去买债券了。以免债券未来价格下跌时会遭受损失。
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国民手中的钱袋就像是一个能够吸收任何物质的“黑洞”一样,把国家分配给国民的所有货币都无情地吞噬掉了,由此产生了一个货币需求无限大的“流动性陷阱”。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因此政府通过任何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给,进而刺激经济的行为都无法奏效。
形成原因
①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当人们没有用有利息的债券来持有财富时,就失去了本来可以赚到的利息。当利率很低的时候,持有货币的成本就降得很低。
②利率下降会导致投机性货币增加。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即意味着生息债券的价格已经很高,存在极大下跌的风险。此时人们对经济情形判断悲观,认为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上升,因此停止买入债券。同时预期利率上行,将货币留在手中,留至下次投机使用。
③同时,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其他经济媒介的难易程度最低。人们会依据流动性偏好(也被称为货币需求)的3种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选择持有货币,以及时地转换成其他物品和劳务。
主要表现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表现: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总结
总结一句话,我们说,决定一个国家经济走势的最根本的因素是该国家的老百姓的信心和斗志,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丧失了精气神,都萎靡不堪,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必然走向萧条,各行各业都丧失了干活的斗志,必然引起经济萧条。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就是当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完全不抱任何希望时,政府任何的货币政策都无法刺激人们的干劲,从而导致政府投入的大量货币现钞都只是进入了人们的钱袋子里,人们把钱藏在床底下,而不会因有这笔钱而变得信心大增,斗志高昂。所以会产生这种“凯恩斯流动偏好陷阱”。因此不论是财政政策也好,还是货币政策也好,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干劲和精气神,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困难的经济局面都能得到改观,就没有过不去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