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 – Credit Default Swap,中文就是:信用违约掉期。
蹩脚吧,一看不知所以云,太高深了。我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呵呵呵
实际上,美国华尔街故意弄个生僻晦涩词汇,让你不懂,一方面显得有学问,另一方面显得高深莫测,使大多数人包括美国人糊涂,这样他们就可以操控市场。美国华尔街就是典型代表!
什么CDS(信用违约掉期)?简单通俗的讲,就是银行贷款给你,怕你不还钱,于是银行把和你签订的贷款合约拿到保险公司投保,告诉保险公司,万一借款人不还我钱,你的替他还钱给我,而我每一年都给你交保费,直至这个合约结束或者出现违约。结果保险公司经过调查分析,认为你违约的可能性不大。这样我们每年还赚不少的保费,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乎,保险公司发现这个想法很好,就同意了,并且还推出了这个产品,即为各类贷款合约担保,出售这个产品。(实际上从这个角度就知道他们是多么的贪婪,而美国对这方面国家是不怎么监管的,完全是市场行为)。发现这个领域有利可图,而出售着产品的不仅仅是保险公司,其他银行或者机构都可以担保做这个业务。
实际上,对于贷款银行等机构,拿着贷款合约去参保,为的是对冲违约风险,从而把违约风险转嫁出去。因而在美国这类产品非常受欢迎。但是:
结果你真的就不还钱了,银行找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等担保公司倒霉了,结果出现一连串的风险。。最直接的就是货币流动性恐慌。。保险公司等出售这一产品的机构并没有那么多储备资金用来赔偿银行等机构,于是造成货币短缺,引起市场对未来期望的信心不足,于是市场面临恐慌性抛售,造成投资者或者说债券持有者极大的损失和雪崩一样的资本贬值。
最倒霉就是中国,就知道借钱也没参保,据我了解,中国在美国的外债并没有进行对冲保险,傻了吧!
实际上,我再这样解释你就明白了。
保险公司给1000台车投保,实际上出事故的也就不到10台,这样保险公司才赚钱。假设这1000台车都出事故了,你想一下,保险公司把爹赔进去,也不够呀,于是乎货币不够用了,全世界都傻了!!!
以上我说的就是CDS-CREDIT DEFAULT SWAP-中文就是信用违约掉期
那么,违约风险加大,CDS升值怎么回事?咳!明知道你的车肯定出事(假设开车司机是天下最笨的那个),那我保险公司还收你那么点钱,我傻呀!!肯定要多收保费呀!
再规范点,用数据说话解释一遍:
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
通俗讲即贷款或信用违约保险。基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后,可能出现债务人违约,为了保障债权人权益,衍生出这种针对债务人违约的保险产品,旨在转移债权人风险。当借款人向贷款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贷款人为了保障贷款安全,以支付保费为前提向保险人(多为保险公司)投保。若借款人违约,由保险人代为偿还。
信用违约掉期合约中,对信用违约投保方,即贷款人被称为买家;承担风险方,即保险人被称为卖家。双方约定买方向卖方定期支付“保险费”,一旦发生违约,卖方承担买方资产损失。这种合于源自美国,成为一种标准合约,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能够找到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将风险剥离或转让出去。据美联储数据,截至2008年3月,美国商业银行签署的信用违约掉期合同金额达62万亿美元。有了信用违约掉期,银行风险下降了,保险机构风险却上升了。
定义:
一种转移交易方定息产品信贷风险的掉期安排。
信贷违约掉期=贷款违约保险
很多术语都故意把名字叫得”刁钻”显示其深奥
贷款违约保险的内容是:
定义:
A:申请贷款者
B:放贷者(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C:保险提供者
流程:
A向B申请贷款,B为了利息而放贷给A,放贷出去的钱总有风险(如A破产,无法偿还利息和本金),那么这时候C出场,由C对B的这个风险予以保险承诺,条件是B每年向C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如万一A破产的情况发生,那么由C补偿B所遭受的的损失。
信贷违约掉期是一种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类似保险合同。债权人通过这种合同将债务风险出售,合同价格就是保费。如果买入信贷违约掉期合同被投资者定价太低,当次贷违约率上升时,这种“保费”就上涨,随之增值。
信用违约掉期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合约,信用违约掉期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能够找到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其中,购买信用违约保险的一方被称为买家,承担风险的一方被称为卖家。双方约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承担损失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实物交割”,一旦违约事件发生,卖保险的一方承诺按票面价值全额购买买家的违约金融资产;二是“现金交割”,违约发生时,卖保险的一方以现金补齐买家的资产损失。信用违约事件是双方均事先认可的事件,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债务方破产清偿、债务方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债务方违规招致的债权方要求召回债务本金和要求提前还款、债务重组。一般而言,买保险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险的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持有双方都可以自由转让这种保险合约。
从表面上看,信用违约掉期这种信用衍生品满足了持有金融资产方对违约风险的担心,同时也为愿意和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的保险公司或对冲基金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来源。事实上,信用违约掉期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烈追捧,其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年3月的62万亿美元。其中,这一数字只包括了商业银行向美联储报告的数据,并未涵盖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数据。据统计,仅对冲基金就发行了31%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而不久前被摩根大通收购的大名鼎鼎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就是13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对家。如果贝尔斯登真的倒闭了,将引发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雪崩,2007年的世界金融市场也许早已是一片废墟了。
问题是,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存在着重大的制度性缺陷,62万亿美元的规模将整个世界金融市场暴露在了一个前所未有和无法估量的系统性风险之下。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信用违约掉期完全是柜台交易,没有任何政府监管。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反复称赞信用违约掉期是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分散了美国的信用风险,并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抗风险韧性,他认为银行比政府更有动力和能力来自我监管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从而坚决反对政府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然而,事实是信用违约掉期已经发展成为一枚正在嘀嗒作响的“金融定时核炸弹”,随时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安全。
信用违约掉期的另一个巨大风险是没有中央清算系统,没有集中交易的报价系统,没有准备金保证要求,没有风险对家的监控追踪,一切都是在一个不透明的圈子里,以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形式在运作,目的就是交易商们为了获得最高的收益。
与此同时,信用违约掉期早已不再是金融资产持有方为违约风险购买保险的保守范畴,它实际上已经异化为了信用保险合约买卖双方的对赌行为。双方其实都可以与需要信用保险的金融资产毫无关系,他们赌的就是信用违约事件是否出现。这种对赌的行为和规模早已远远超出信用违约掉期设计的初衷。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09a7110100slf2.html